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老干部 > 精准服务 > 养生知识
汗液是身体最好的反馈!提醒:汗液出现4个异常,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时间:2025年09月09日  来源:养生中国

  很多人走两步就满身汗,但觉得 “出汗是排毒”,可在中医眼里,汗液不只是 “废水”,更是健康的 “晴雨表”。

  中医把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汗证。各个部位的过度出汗,可能反映身体某些疾病。

额头出汗:胃热

  《黄帝内经》里提到,前额属于阳明经的循行区域,特别是足阳明胃经,所以额头出汗多可能和胃热有关。

  胃热多因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油腻)、情志郁火或外感热邪等导致,热气上蒸头面,引发局部出汗。

  常伴随口臭、口干舌燥、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或出血、食欲亢进、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苔黄腻等症状。

  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药膳。

  荷叶竹叶茶

  材料:干荷叶5克,淡竹叶3克,白茅根10克。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可加少许冰糖。

  功效:清热利湿,缓解头面多汗。

  冬瓜薏米汤

  材料:冬瓜200克,生薏米30克,茯苓10克。

  做法:薏米提前浸泡,与冬瓜、茯苓同煮至熟透,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祛湿,改善头面油腻多汗。

手脚心出汗:脾虚湿热

  手心脚心经常出汗中医称为“手足多汗症”,主要表现为双手、双脚经常潮湿多汗,严重者汗水甚至会像水滴一样往下流。

  中医认为,手足汗多与脾虚湿热相关性很大。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水湿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湿气积聚,可能通过手足出汗排出。

  常伴随手足黏汗、口苦尿黄、舌苔黄腻等症状。

  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药膳。

  荷叶薏米饮

  材料:荷叶6克,生薏苡仁15克,赤小豆10克。

  做法:煮水代茶饮。

  功效: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山药扁豆粥

  材料:山药(鲜)50克,白扁豆20克(炒制),粳米50克,莲子10克。

  做法:白扁豆提前浸泡,与粳米、莲子同煮至半熟,加入山药煮至粥成。

  功效:健脾化湿,固表止汗。

背部出汗:肾虚

  背部是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肾的功能异常可能通过膀胱经反映于背部。如果背部异常出汗,特别是夜间盗汗,中医认为与肾阴虚或肾阳虚有关。

  肾阴虚可能导致虚火内生,逼津外泄,表现为背部多汗,常为夜间盗汗,常伴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而肾阳虚则可能因阳气不足,固摄无权,同样导致背部多汗,常为白天活动后出现,常伴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乏力。

  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

  滋阴敛汗茶(肾阴虚)

  材料: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枸杞10克,桑椹10克。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滋阴降火。

  温阳固表茶(肾阳虚)

  材料:杜仲叶10克,山茱萸6克,黄芪10克,桂圆肉5颗。

  做法:500ml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温补肾阳。

劳心汗:心气虚

  “劳心汗”又叫心胸汗,指汗出于心窝或两乳房之间。如果心胸位置出汗过多,可能是平常比较劳累、操心较多,导致心气相对不足,多见于心气虚的人群。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心气虚弱,固摄功能下降,汗液(心之液)外泄,集中于心胸部位。

  常伴随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苍白等症状。

  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穴位按摩方法。

  黄芪红枣茶

  材料:黄芪10克,红枣3枚(去核),浮小麦15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加水500ml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补气固表、养血安神、收敛止汗。

  甘麦大枣汤

  材料:淮小米15克,炙甘草9克,大枣9枚(去核)。

  做法:6升水煮到水剩一半,早晚饮用,可代茶饮用。

  功效:补充心气、收敛止汗。

穴位按摩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穴: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每穴按压3-5分钟。

  功效:宁心安神、调和气血。

传真:23308115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14号
邮编:300042
CoryRight 版权所有:中共天津市委老干部局
mail: swlgbjdyxxc@tj.gov.cn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集团
备案号:津ICP备2024012136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