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老干部 > 党建在线 > 红色传承
天津蓟州区盘山:一座山见证抗战荣光与精神传承
时间:2025年07月21日  来源:“文明天津”微信公众号

在天津蓟州的层峦叠嶂间,盘山巍峨耸立,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默默记录着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八十多年过去了,这里不仅留存着当年枪林弹雨的记忆、烈士们的热血故事,更见证着红色精神如何一代一代传下来。作为华北地区唯一建在抗战遗址上的烈士陵园——盘山烈士陵园,就扎根在这片英雄土地上,和盘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起,讲述着从抗日根据地到精神丰碑的动人故事,让历史和时代紧紧连在一起。

丰碑屹立:铭刻抗战岁月印记

踏入盘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矗立中央,正面镌刻的金色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录着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目光从纪念碑下移,一座座墓碑在四周静静伫立,它们守护着在此安息的2871名烈士。每一块石碑都镌刻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聚着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与家国情怀,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壮烈与坚守。

“盘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在抗日战争的遗址上修建这座烈士陵园,足见其意义非凡。”盘山烈士陵园主任郑辉介绍道,“卢沟桥事变后,1938年,八路军宋(时轮)邓(华)纵队挺进冀东,创建了盘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这片土地,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无数战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生命铸就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盘山烈士陵园不仅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铭记,更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崇高致敬。”

漫步陵园,还能看到当年战斗遗迹的复原场景。残破的城墙断壁、锈迹斑斑的武器模型,无声还原着激烈的战斗场面。不少参观者驻足凝视,仿佛能透过这些展品,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陵园选址在盘山主峰附近的抗日遗址群,这让每一处纪念设施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战神足迹:回溯盘山烽火岁月

跟随陵园讲解员的脚步,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传奇徐徐展开。“在盘山的抗战历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被冀东人民誉为‘冀东战神’的包森将军。”讲解员的话语,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八十多年前。

中共天津市蓟州区委党校副校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闫明介绍,1937822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红军可出一部于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华北分局组织开展冀东大暴动,1938年,包森带着40多人队伍先期来到冀东。包森率先前往洪山口地区,在此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精心搭建起伤员掩护点,为受伤战士提供安全庇护。随后,他带领二支队深入冀东,开展游击战争。

暴动队伍西撤后,时任蓟县县委书记李子光主动请缨回到蓟县,恢复党的组织、收拢被打散的抗联队伍。到1939年底,收拢了一部分被打散的队伍。1940年元旦,中共冀东区党分委、冀东军分区在遵化县葛老湾召开会议,决定包森、李子光、王少奇带领一部分队伍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并以盘山为依托,开辟蓟、平、密地区。

19402月,包森率游击队进驻盘山。彼时,这片区域日伪势力横行,土匪猖獗。包森以“剿匪安民”为突破口,首战击溃盘踞盘山主峰的“白八”匪帮,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迅速赢得群众信任。同年415日,蓟平密联合县政府成立,标志着根据地初步形成。联合县政府设立军事、民政等部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动员青壮年参军,迅速组建起一支千余人的地方抗日武装。

  为突破鬼子封锁,盘山军民依托山地地形,创造性建立“堡垒户”制度。据《蓟县志》记载,当时盘山周边涌现出一批舍生忘死的群众。如塔院村某村民家中,地下地道连通后山,墙壁暗格可藏匿伤员,先后掩护八路军战士数十人次。这些由可靠村民组成的掩护网络,与覆盖20余个村落的情报站形成联动——村民以砍柴、赶集为掩护传递情报,用“鸡毛信”“消息树”预警鬼子动向,构筑起密不透风的“地下抗战线”。

包森深知,纪律是军队立足根据地的根本。进驻盘山后,他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则,严禁部队扰民、私拿群众财物,并亲自督查执行。据《蓟县志》记载,曾有战士因违反群众纪律被严肃处理,此事在当地百姓中传扬,让群众看到“八路军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物资匮乏是抗战军民面临的严峻考验。战士们就地取材,尝试用山羊毛纺线、树皮充饥,并在山地开垦农田;百姓则发明“石雷”战术——将巨石凿空填装炸药,利用陡坡滚砸鬼子,有效迟滞其进攻。

  陵园内,包森将军的墓碑静静伫立,诉说着他的不朽功绩。刘闫明谈到,冀东抗战史上的几场战役意义重大,尤其是包森将军在盘山留下诸多传奇战例。19407月,包森通过精准情报获悉日军武岛骑兵中队进犯盘山,遂率部在白草洼山谷设伏,诱敌进入包围圈。战斗中,八路军先以手榴弹摧毁日军先头部队,再近身肉搏砍马腿,最终歼敌70余人,击毙指挥官武岛须田,缴获大量武器马匹。这是冀东抗日战场首次整建制歼灭日军精锐,令敌军哀叹“为作战以来之奇耻”。此外,果河沿战斗中他以少胜多,受到党中央嘉奖;丈烟台战斗采用围点打援战术为民除害。19404月,包森部还成功俘获日军宪兵大佐赤本,据传其为日本天皇远亲,此役极大地鼓舞了冀东地区乃至全国军民士气。

薪火永续:照亮精神时代光芒

包森将军和无数抗战军民的英勇事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在盘山烈士陵园,这种精神传承每天都在上演。

刘闫明介绍,1938年包森抵达冀东后,依托盘山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直至1942217日壮烈牺牲,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他率部历经150多场大小战斗,始终保持不败战绩,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冀东战神”的崇高赞誉。

除将领的智勇,普通军民的牺牲同样可歌可泣。在东水厂村,一位村民在鬼子“清乡”时,为保护地窖中的八路军伤员,被严刑拷打仍拒不吐露情报,最终壮烈牺牲。类似故事在盘山周边广为流传:担架队员冒死抢运伤员,儿童团员用童谣传递情报,妇女连夜赶制军鞋……军民一心,用血肉之躯构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防线。

每年清明、“七七事变”纪念日,公祭仪式都在陵园举行。退伍老兵神情庄重地献上鲜花,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小学生们整齐列队,齐声诵读抗战诗词,稚嫩的声音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爱国情怀在两代人之间无声传递,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

开学季,蓟州各中小学组织“盘山研学行”。学生们走进陵园,聆听讲解员讲述包森将军的传奇故事,徒步重走蜿蜒的“抗战小道”,在模拟战壕中学习伤员包扎技巧,体验用石磨制作“忆苦饭”。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这些沉浸式体验,让课本里的历史变得鲜活,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1940年包森率部进驻盘山,到新时代的红色教育热潮,八十余载光阴流转,盘山始终是一座精神灯塔。它用烽火岁月的铁血记忆昭示世人: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正如盘山上的松柏,历经风霜而愈发苍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盘山的故事仍在续写,它呼唤着每一个人接过精神的火炬,让永不熄灭的烽火,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

 

传真:23308115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14号
邮编:300042
CoryRight 版权所有:中共天津市委老干部局
mail: swlgbjdyxxc@tj.gov.cn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集团
备案号:津ICP备2024012136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