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老干部 > 党建在线 > 红色传承 |
红色展馆讲故事 | 一座“红楼”见证“觉醒年代” |
时间:2024年11月22日 来源: |
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矗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建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北大红楼”。 1916年,由于北京大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扩建校舍满足用房需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仁源和预科学长徐崇钦,报请教育部向比利时仪品公司贷款20万银元,拟新建一座5层大楼(含地下一层),用作预科学生宿舍楼。 大楼开工建造后,校方“因谋实事上之便利”,将新建学生斋舍改换他途,建成后的红楼作为北大文科教室、图书馆及研究所和校机关之用。自这时起,这座小楼就承载了意义非凡的红色历史,近代中国以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而引发的思想解放、波澜壮阔的群众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早期党组织的创建,无一不与这座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特征的红楼息息相关。 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场近代中国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发端于上海,兴盛于北京。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改革学风校风,延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办公室就位于红楼二层。随后,《新青年》编辑部亦迁到北京,胡适、高一涵、李大钊等一批《新青年》的重要作者相继进入北大,促使在北大红楼工作或学习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与《新青年》编辑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新文化力量的大结集,北大红楼也因此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阵地。 这里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一场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起的群众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北大师生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们从位于北大红楼北侧的大操场集合出发,与北京其他12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汇集于天安门前,举行学界大示威,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集会当天散发的唯一印刷品《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就诞生于北大红楼一层的《新潮》杂志社。《通告》简洁直白、陈词恳切,激发了学生们积蓄已久的爱国情绪,对学生争取市民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最早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开始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此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定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他在这一期和后来出版的第6卷第6号上连载发表了其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传播阶段的主要标志”。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大进步学生以红楼为阵地,秘密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张国焘、罗章龙、邓中夏等一批进步青年聚集在李大钊的周围,研读马列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社团的主要活动地点就在北大红楼的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当年10月,李大钊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在其办公室里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一个月后,共产党北京支部亦在这里成立,李大钊任书记。自此,以北大红楼为中心,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播撒向全国各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中国革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百年红楼,历经沧桑。如今,北大红楼依然高大、庄重,犹如一座历史丰碑,引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2021年6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革命历史。他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 |
|